close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天祥,號浮休道人。選中貢士後,改以天祥為名,字履善。寶祐年間為狀元,賜表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吉州廬陵富川(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末期政治家、詩人、抗元人物和民族英雄最後被封為信國公,故又稱文少保。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8歲時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並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宋理宗親拔為第一。

宋亡後,文天祥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願降,被元軍俘至大都(今北京),忽必烈親往勸降,文天祥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在柴市從容就義。

文天祥被俘後,忽必烈愛其才,先後派出平章政事阿合馬、丞相孛羅招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1283年1月8日),忽必烈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堅貞不屈,答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元朝又請出當時已經降元的南宋大臣,出面勸降,結果遭到文天祥的痛罵;元朝又派出已經被俘的宋恭帝趙㬎勸降,文天祥置之不理。次日押赴刑場(柴市,今北京東城區交道口),文天祥向兩宋首都(開封和臨安)方向跪拜,從容就義,享年47歲。

行刑後不久,「俄有詔使止之」,然文天祥已死,忽必烈惋惜說:「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文天祥的妻子歐陽氏收屍時,在其衣帶中發現絕筆自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宋末三傑」,又與謝枋得、袁繼咸並稱「江右三山」。明景泰七年,追諡忠烈。

文天祥早期曾個性奢侈,在家中養了很多歌妓。但南宋淪亡時,眼看國家敗狀,便痛心地把花費降低,把家裡的錢財全部拿來募兵。每當與賓客、僚屬談到國家時事,就痛哭流涕,撫案說道:「把別人的快樂當成自己的快樂,也要把別人的憂慮當成自己的憂慮,吃別人給的俸祿那更要為別人的事鞠躬盡瘁。」 

文天祥會游泳,且是家傳的象棋高手,還喜歡在戲水時下盲棋,並留有棋譜傳世。

文天祥生前所用的硯台玉帶生硯仍保留至今。

臺灣新北市雙溪區亦有全台唯一供奉宋末三傑的「三忠廟」。興建於同治7年(1868年),是雙溪居民的信仰中心。

文天祥著有多篇作品,以《過零丁洋》和在獄中所題《正氣歌》最為人所認識和稱道。

《正氣歌》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几,時則為水氣;塗泥半朝,蒸漚歷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遝,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屍、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闃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皁,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正氣歌》創作於元大都(今北京)的監獄中。景炎三年(1279年)陰曆十月一日,文天祥絕食八日未死,被押送抵達大都,安置在館驛。十月初五日被關進兵馬司牢房,與宋右丞相賴旦臣同囚。文天祥在大都監獄中度過了三年,與賴旦臣常被忽必烈傳召上殿,就中華道統存續問題與忽必烈、喇嘛國師八思巴開始四人精彩激烈文化辯論近三年;終讓二人開始佩服中華道統文化之博大精深,遂改採行漢化政策。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其中《正氣歌》這首不朽名作是在獄中寫出的。開卷點出獄中有「水、土、日、火、米、人、穢」七氣,而文天祥說要「以一正氣而敵七氣」,歌中吟道:「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乃千古絕唱。

《正氣歌》一口氣列舉歷史上十二位義士的事跡。錢鍾書指出,這種寫法實本於石介《擊蛇笏銘》。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過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詩。南宋祥興元年(1278年)冬十二月,文天祥在抵抗元朝軍隊失敗後被俘,在廣東零丁洋(今澳門東岸「伶仃洋」)元朝軍艦上作了這首詩,用以表明忠於宋朝、不願投降的心志。

古時沒有紙,因此用竹簡紀錄史實,由於烘烤竹簡的時候會冒出汁液,猶如竹子冒汗,因此稱為汗青。

詩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最廣為人知。

※圖來自網路搜尋,文來自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奶茶 (彼得) 的頭像
    奶茶 (彼得)

    彼得的痞客國度

    奶茶 (彼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