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國鼎,1910年1月28日生於江蘇江寧(今南京市),上有二兄二姊。

19690410李國鼎.jpg

1916年在伯父所開設的私塾唸書。由於天資聰穎,九歲便讀畢四書和左傳。1921年1月,就讀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學校。1923年,入讀南京市鍾英中學。1926年,數學天賦很好的李國鼎,以16歲的年紀就考入國立東南大學(後更名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系,後因興趣不符改念物理系。1930年,以20歲的年紀,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先後任教於鍾南中學和金陵女子大學。1934年,赴英國劍橋大學學習物理,並進入他嚮往的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Cavendish Laboratory),跟隨教授歐尼斯特•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研究低溫超導。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當時已得到博士學位獎學金的李國鼎決定放棄學位返國,為國效力。曾任國立武漢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技正,並參加防空照測部隊及戰時鋼鐵改良、生產工作。

1937年12月,在漢口與宋競雄結婚,並育有一子李永昌。

1941年9月21日,因愛好天文學,李國鼎曾與張鈺哲等8人赴甘肅臨洮參加日全食觀測,同年在昆明參加鳳凰山天文台的工作。

1948年,受派到臺灣,先後任台灣造船公司總經理、美援會秘書長、經濟部長、財政部長、總統府資政等。

1975年12月,在財政部長任內因心肌梗塞症住院診療;1976年內閣改組時,改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任經濟部及財政部部長時期,推動許多經濟建設,1982年推動修正《科學技術發展方案》,選擇了能源、自動化、材料、資訊、生物科技、光電、食品科技及肝炎防治等八項為重點科技項目。

從早期草擬「獎勵投資條例」、推動加工出口區,到後來協助策劃科技發展方案、創設科學園區、促進國際合作等,推動臺灣從農業社會轉為資本化社會,帶領臺灣邁向現代化,帶動科技發展,並結合民間力量推動臺灣第一間癌症專科醫院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李國鼎為物理系畢業,因此凡事具有學習物理時應有的追根究底的精神,此一思想也為他日後的政治生涯獲得了許多豐功偉業。

李國鼎認爲,自由經濟有三個特徵:財產私有、企業公有、維護市場價格機能。李國鼎主張「計畫式的自由經濟」,經濟成長、安定、正義、自由之間常常存在衝突,需要依據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和情勢,平衡求富與平均。對於財政工作,李國鼎主張「成長與穩定平衡發展,正義與自由平衡發展」。

李國鼎指出,「科技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依靠企業界科技發展以提升整體技術水準,企業界本身除了可引進外國技術,更必須努力投入研究發展活動」。

李國鼎指出,「科技的創新,當然要靠人才,而人才的產生必須來自教育」,「尋求科技發展根本解決之道,在於教育制度的改善」,「倘若我們仍依循過去不具彈性的教育系統,將很難培育出有創意的青年人,而一個未曾有的科技新時代,我們實需大刀闊斧地修正原教育制度」。

傳統的經濟學,以勞力、土地和資本為生產的三要素。李國鼎提出第四要素 - 企業家。「大規模企業組織已取得現代生產方式的主導地位,企業家不僅是大規模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者,且為企業的靈魂。」(見「李國鼎論企業家和企業精神」)

2001年5月31日,李國鼎逝世於台北市,享耆壽91歲,遺體歸葬於故鄉南京普覺寺之墓園。

在國立聯合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可以看到以李國鼎命名的建築(國鼎圖書館、國鼎光電大樓)。

李國鼎是「台灣經濟發展奇蹟」、「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有臺灣「科技教父」之稱。

1948年後定居於臺北,其臺北故居已規劃成為李國鼎故居,供世人懷念其對國家的貢獻。

※圖、文來自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奶茶 (彼得) 的頭像
    奶茶 (彼得)

    彼得的痞客國度

    奶茶 (彼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