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ea Songs(海洋之歌)/Ralph Vaughan Williams

「海洋之歌」(Sea Songs)也可稱為「船歌」(Sea Chanties),是一種在工作時哼唱的歌謠,最早是指水手們在大型商船的甲板上揮汗勞碌時所一邊唱和的曲調。
    
Ralph Vaughan Williams所做的〈海洋之歌〉是由〈皇家公主〉(Princess Royal)、 〈本鮑上將〉(Admiral Benbow) 及〈朴茨茅斯〉(Portsmouth)三首船歌所編成,採標準的「三段體」(Ternary Form)結構寫作,並以進行曲(March)的風格呈現。以第一段以〈皇家公主〉及〈本鮑上將〉當作序段,單獨由〈朴茨茅斯〉構成中段,最後再從頭(Da Capo)以兩段旋律(不反覆)結束全曲。

Sea Songs(海洋之歌)
    
本曲創作於1923年,是為軍樂隊而寫,原本是我們所熟知、也是Ralph Vaughan Williams的管樂代表作——《英國民謠組曲》(English Folk Song Suite)的第二樂章。於1923年7月4日在皇家軍事音樂學院(Royal Military school of Music)的內勒廳(Kneller Hall)首演,並於1924年的「大英帝國博覽會」(The British Empire Exhibition)與其他三個樂章構成完整的〈英國民謠組曲〉演出。首演之後,作曲家將其獨立出來成為單樂章作品出版,並改編為管弦樂版本,而〈英國民謠組曲〉則成為如今的三樂章作品。
    
在改編手法上,"皇家公主"及"朴茨茅斯"兩段均保留了絕大部分原始民謠的旋律與結構,只是將之移植為軍樂隊的編制,而"本鮑上將"只採擷了節奏的風格,卻將原本大調的民謠改寫成小調的形式,放在兩段大調的歌謠中間作為過渡及音樂情緒表情的轉換,讓整首樂曲結構更顯完整而豐富。
 
〈皇家公主〉的曲調似乎來自於愛爾蘭視障豎琴家與作曲家特洛.奧卡羅蘭(Turlough O’Carolan ,1670-1738)的出版品,而原曲名為〈阿瑞圖薩〉(Arethusa),她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美麗迷人的海洋女神,形象是一位身邊圍繞著魚群的年輕婦女。〈本鮑上將〉則訴說著十七世紀英國海軍上將約翰.本鮑(John Benbow,1653-1702)的英勇事蹟。"朴茨茅斯"是約十八世紀初一首由器樂演奏的舞曲,Ralph Vaughan Williams明顯的降低了民謠的速度,並且柔和了它的線條,巧妙地成為了這首進行曲的中段(Trio)。
    
Ralph Vaughan Williams在繼帕西.葛人傑(Percy Aldridge Grainger, 1882-1961)及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Holst, 1874-1934)之後,持續為二十世紀初剛剛萌芽的管樂團(軍樂隊)音樂奠定基礎、豎立標竿。〈海洋之歌〉可算是管樂啟蒙時期重要管樂作品之一,是為傳世的經典之作!

※資料來自『清翠交響管樂團』YouTube頻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奶茶 (彼得) 的頭像
    奶茶 (彼得)

    彼得的痞客國度

    奶茶 (彼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