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篇四大系列要介紹的是「元曲雜劇的四大悲劇&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big_Engoo線上英文_Blog莎士比亞_20170615.png

元曲雜劇的四大悲劇

即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紀君祥的《趙氏孤兒》。

關漢卿《竇娥冤》

《感天動地竇娥冤》,簡稱竇娥冤,是元朝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取材自「東海孝婦」的民間故事。情節反映出元代貪污官吏「無心正法」,草菅人命,以及百姓有冤無路訴的黑暗現實和政治弊病。  

《竇娥冤》曾改編為傳奇《金鎖記(明傳奇,非張愛玲版本)》及地方戲曲《六月雪》,後人常以故事中的「六月飛霜」比喻冤情。王國維認為《竇娥冤》一劇「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

關漢卿,號已齋(一作一齋)、已齋叟,大都(今北京市)人,為「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平事跡不詳,根據《錄鬼簿》、《青樓集》、《南村輟耕錄》一些零碎的資料來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躍於約1210年至約1300年(元成宗大德)間。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元曲)作家。

關漢卿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關漢卿散曲寫男女戀情的作品最多,對婦女心理的刻劃細緻入微,寫離愁別恨則真切動人。關漢卿散曲風格豪放,曲詞潑辣風趣;語言通俗而口語化,生動自然,很能表現曲的本色。他喜用白描手法,善於寫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動。

關漢卿雜劇為後世留下不少著名的故事作藍本,如「六月飛霜」(見於《感天動地竇娥冤》)的故事便膾炙人口。其雜劇情節布局緊湊,使後世明清戲曲的劇本情節,更符合舞台演出的要求。關漢卿雜劇之語言成為本色派雜劇的典範,影響南戲和明初戲曲的發展。其雜劇塑造的人物深入民心,為後世劇作家留下典範,影響明清戲曲寫人的藝術特色。

劉大杰曾將關漢卿在戲曲史上的地位,媲美英國的劇作家莎士比亞。關漢卿是位偉大的戲曲家,後世稱關漢卿為「曲聖」。1958年,被世界和平大會理事會定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開了關漢卿創作700周年紀念活動。同年6月28日晚,國內至少100種不同的戲劇形式,1500個職業劇團,同時上演關漢卿的劇本。他的劇作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外國人稱他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一般認為,將前代未完成的戲曲加以改革,完成元雜劇的體裁者,實非關漢卿莫屬。《錄鬼簿》列關漢卿於雜劇之首,朱權《太和正音譜》如此評價:「觀其詞語,乃可上可下之才,蓋所以取者,初為雜劇之始,故卓以前列。」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竇娥冤》列入世界大悲劇亦無愧色。」

馬致遠《漢宮秋》

《漢宮秋》,全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的雜劇作品,被後人推崇是元第一雜劇。《漢宮秋》成功塑造了漢元帝、王昭君、毛延壽、番王呼韓邪單于、尚書令五鹿充宗、番王使者等人物鮮明的形象,並反映了元滅金、滅宋的歷史轉折時期朝內與民族的矛盾,表現了愛國主義的思想傾向。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人,元代初期雜劇作家,人稱「曲狀元」、「馬神仙」。與關漢卿、白樸和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他大約是生於宋理宗寶祐四年(1255年),卒年約在元英宗至治元年以後,享年七十歲左右。晚號「東籬」,以示陶淵明之志。  

馬致遠在散曲上的成就,是元代最出色之一。明代賈仲明稱他爲「曲狀元」。元代周德清以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並列﹔明朱權《太和正音譜》更為推崇他為「宜列群英之上」。雜劇以《漢宮秋》最有影響。

馬致遠有「姓名香貫滿梨園」之盛譽,劇中曲子在藝術上有非常高的成就,作曲作白,喜歡引書用典,部份作品精神脫離現實,宣揚宗教迷信思想,流露出讀書人的失意與憤慨。

作品有描述王昭君傳說的《漢宮秋》以及《任風子》等。《漢宮秋》被後人稱做元曲的最佳傑作。

馬致遠的雜劇目前所知有15種,現存有《破幽夢孤雁漢宮秋》、《馬丹陽三度任風子》、《西華山陳摶高臥》、《江州司馬青衫淚》、《呂洞賓三臥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以及與李時中、花李郎、紅字李二等合作的《開壇闡教黃粱夢》等7種。

馬致遠散曲作品數量豐富,內容多樣化,題材廣泛,主要包括寫景、嘆世(感嘆世情)、詠史、言情之作。後人輯為《東籬樂府》。散曲作品中,以嘆世的著作最多。馬致遠長於描寫自然景物,情景高妙自然,注重敷彩設色,語言本色生動,凝鍊優美,善用比喻,並喜用詩詞少有的「鼎足對」(即三句相對)。

馬致遠雖是本色派的元曲作家,不過也有不少清新瀟灑,富有詩情畫意的寫景詩篇。其中《天淨沙‧秋思》一曲是馬致遠寫景的代表作,被評為 「秋思之祖」,被推為元曲小令之表率,凝鍊的語言描繪出一幅蕭瑟蒼茫的秋日風景畫,情景交融,雋永極了。馬致遠散曲風格以豪放為主,也有閒適恬靜、清麗細密的作品和幽默而辛辣的諷刺,能就各種題材表現不同的風格。然寫情也很特長,既深刻又含蓄;既莊重又蘊藉。鄭振鐸云:「他還長於寫戀情,卻又是那樣刻骨鏤膚的深刻。」

白樸《梧桐雨》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元代雜劇,簡稱《梧桐雨》,元人白樸作品。取材自唐人白居易《長恨歌》和陳鴻《長恨歌傳》。

此劇在歷代評價甚高,清人李調元《雨村曲話》說:「元人詠馬嵬事無慮數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劇為最」。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說:「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劇,沈雄悲壯,為元曲冠冕。」

白樸,字太素,號蘭谷,初名恆,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縣附近)人。元代雜劇(元曲)作家。

白樸自幼聰慧,記憶過人,精於度曲。與關漢卿、馬致遠和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散曲儒雅端莊,與關漢卿同為由金入元的大戲曲家。在其作品中,著名的雜劇《梧桐雨》,內容講述幽州節度使安祿山與楊貴妃私通,出任范陽節度使,與楊國忠不和,於是安祿山造反,明皇倉皇幸蜀。至馬嵬驛時,大軍不前,陳玄禮請誅楊國忠兄妹。明皇只得命貴妃自縊於佛堂中。李隆基返長安後,一日夢中相見貴妃,後為梧桐雨聲驚醒,追憶往事,不勝惆悵之至。此劇在歷代評價甚高,清人李調元《雨村曲話》說:「元人詠馬嵬事無慮數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劇為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說:「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劇,沈雄悲壯,為元曲冠冕。」另有一部作品《牆頭馬上》全名《裴少俊牆頭馬上》,是白樸最出色的作品,與五大傳奇之一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合稱為「元代四大愛情劇」。故事寫唐代尚書裴行儉之子裴少俊奉父命由長安去洛陽買花,途中和李世傑女李千金隔牆以詩贈答。當晚私約後園,二人私奔到長安定居,育有一子一女。後為少俊父親發現,強令少俊休妻回家。李千金回到洛陽,父母已亡故。少俊中進士後,正式與李千金完婚。

白樸的詞流傳至今一百餘首,大多以詠物與應酬為主;其作品歌詞典雅,屬於文采派。雜劇有16種:《絕纓會》、《趕江江》、《東牆記》、《梁山伯》、《賺蘭亭》、《銀箏怨》、《斬白蛇》、《梧桐雨》、《幸月宮》、《崔護謁漿》、《錢塘夢》、《高祖歸莊》、《鳳皇船》、《牆頭馬上》、《流紅葉》、《箭射雙雕》。散曲有《天籟集摭遺》一卷,收其小令三十七首,套曲四套。

朱權《太和正音譜》對白樸的評價是:「白仁甫之詞,如鵬摶九霄。風骨磊塊,詞源滂沛,若大鵬之起北溟,奮翼凌乎九霄,有一舉萬里之志,宜冠於首。」

白樸死後,因子而貴顯,朝廷贈他「嘉議大夫、太常卿、儀院太卿」等官銜。此等待遇在元曲作家中是相當罕見的。

紀君祥《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元朝雜劇,作者紀君祥。本劇全名或作《趙氏孤兒大報仇》(見於明人臧懋循所編《元曲選》),或作《冤報冤趙為楚》(見於《元刊雜劇三十種》),簡稱《冤報冤》。  

此部悲劇內容取材自春秋時代發生在晉國的「下宮之難」事件,但並非按照歷史事實撰寫,大幅度改變了歷史上的人物關係。

元雜劇《趙氏孤兒》是一部歷史劇,相關的歷史事件記載最早見於《左傳》,情節較略;到司馬遷《史記•趙世家》,劉向《新序》、《說苑》才有詳細記載。戲劇情節敘春秋時期晉貴族趙氏被奸臣屠岸賈陷害而慘遭滅門,倖存下來的趙氏孤兒趙為楚長大後為家族復仇的故事。

王國維認爲《趙氏孤兒》一劇「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

程嬰為保全孤兒和全國幼兒,毅然獻出己子冒頂孤兒,其至友公孫杵臼為開脫程嬰救孤之罪,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孤兒由程嬰扶養成人,20年後,趙氏孤兒手擒屠岸賈,報了血海深仇。 這是一部優秀的悲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戲劇衝突扣人心弦,氣氛激越慷慨,鞭撻了陰險殘暴行為,歌頌了崇高正義精神。

劇中雖有封建宗法色彩,但不掩其光輝。有的研究者聯繫「存趙」在南宋是一個意在維護趙政宋權的政治口號,推斷作者有懷戀故宋之情,此亦可備一說。此劇有元刊本(四折)和明刊本(五折),元刊本無科白,明刊本科白齊全,且十分出色,其人物語言的洗練和性格化,在整個元雜劇中也屬上乘。惟第五折中寫孤兒在晉悼公時為20歲有矛盾。明刊本在其他細節上也有自相抵牾現象。疑非紀君祥本原貌。 

《趙氏孤兒》在戲劇發展史上影響很大,歷來有不少劇種改編上演。到了18、19世紀,更有英、法等多種譯本,登上歐洲戲劇舞臺,受到世界注目。

紀君祥,元代戲曲作家,大都(北京)人。一作紀天祥,生卒年不詳,約元世祖至元年間在世,著有雜劇6種,現僅存1種:《趙氏孤兒冤報冤》,一作《趙氏孤兒大報仇》,簡稱《趙氏孤兒》。另《陳文圖悟道松陰夢》1劇,僅存曲詞1折。紀君祥從《左傳》、《國語》、《史記》等史籍取材,並據歷代流傳的程嬰保存趙孤的故事,進行加工創造,寫成了這部壯烈的悲劇。另外,紀君祥所取創作題材是有較長時期的歷史醞釀過程的。

《趙氏孤兒》是一部傑出的悲劇。它以歌頌英雄人物前仆後繼的自我犧牲精神,構成了全劇悲壯的基調;曲詞中所傾注的激烈憤懣情緒,渲染出熾烈的悲劇氣氛。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即莎翁的四部悲劇作品《哈姆雷特》、《李爾王》、《馬克白》和《奧賽羅》。

哈姆雷特(Hamlet)

又名《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於1599年至1602年間創作的一部悲劇作品,是他最負盛名和被人引用最多的劇本。

《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亞戲劇中是最長的一齣,也是英國文學中最富震撼力、影響力的戲劇之一。」也是莎士比亞有生之年最受歡迎的戲劇之一,並自1879年以來就雄踞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出榜首。戲劇影響了眾多作家,包括歌德、詹姆斯•喬伊斯、艾瑞斯•梅鐸等人。

該劇寫於1598年至1602年夏季之間。這部伊莉莎白一世時代戲劇傑作的第一個印刷本是所謂「壞四開本」,是個沒有作者授權的盜版。1974年出版的《哈姆雷特》共4042行,29551字,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最長劇本。戲劇有三個早期版本,存在於《第一四開本》,《第二四開本》,和《第一對開本》當中。

李爾王(King Lear)

這是莎士比亞著名的悲劇之一。由於兩位女兒阿諛奉承,李爾王將自己的產業分給了她們,造成了悲慘的後果。

戲劇於1605年寫成,故事講述了一位傳說中羅馬人時代之前,不列顛國王李爾的故事,關於這位國王的史記、詩歌和劇作在莎士比亞時代前便已存在。莎士比亞的早期版本《李爾王生平的真實歷史和他的三位女兒》於1608年以四開本的形式出版。另一更加適合演出的版本則在1623年出現在《第一對開本》上。今天,編輯們常常就將兩者進行對比,有人則認為每一版本都有自己獨特的完整性,應當得到保護。

李爾王有許多加工,比如作為小說、話劇、電視劇、電影等。最早的李爾王的電影是1915年拍的。

馬克白(Macbeth)

是莎士比亞最短的悲劇,也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常被認為是他悲劇中最為陰暗、最富震撼力的作品。故事的地點設在蘇格蘭,並以戲劇的方式、透過心理作用、政治鬥爭的方式觀察了追逐權勢而背信棄義的邪惡。它大致根據蘇格蘭哲學家赫克托•波伊斯的著作《蘇格蘭國王馬克白》而寫成。

在莎士比亞的悲劇中,《馬克白》則有些一反常態。它很短:比《奧賽羅》、《李爾王》短了近一千行,略多於《哈姆雷特》的一半。評論家們認為這些特點說明目前的版本是根據大幅刪減後的資料改編成的,或許是某一場次的台詞本之類的。戲劇章節的短小也伴隨著其它異常的特色:第一幕的速度極快,似乎「將行動剝離了出去」;除了馬克白以外,其它角色平淡無奇;馬克白與其它莎士比亞悲劇人物相比,也顯得有些異常。

奧賽羅(Othello)

是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在1603年左右創作的一齣悲劇。戲劇被認為是根據義大利短篇小說《一位摩爾上尉》(Un Capitano Moro)改編而成,後者是由喬凡尼•薄伽丘的門徒吉拉爾迪•欽齊奧寫成,並於1565年出版。劇情圍繞這四位角色展開:供職威尼斯部隊的摩爾將軍奧賽羅;妻子苔絲狄蒙娜;副將凱西奧;和騙取他信任的旗官伊阿古。由於戲劇情節跌宕起伏,涉及種族、愛情、嫉妒、背叛。

對奧賽羅的評價因時代的不同而不同。A.C.布拉德利稱奧賽羅是「莎士比亞筆下最浪漫的主角了」,「是其中最富詩意的人。」F.R.李維斯(Leavis)則認為奧賽羅十分「任性」。而威廉•黑茲利特則表現的相對溫和,稱「這摩爾人的本性是高貴的,但他所流的血卻十分易燃、一點就爆。」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常尊稱為「莎翁」,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西方文藝史上最傑出卓越的文學家之一。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8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戲劇家的作品。

莎士比亞在亞芬河畔史特拉福出生長大,18歲時與安妮•哈瑟維結婚,兩人共生育了三個孩子:蘇珊娜、雙胞胎哈姆內特和朱迪思。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20多年期間莎士比亞在倫敦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他不僅是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伙人之一,後來改名為國王劇團。1613年左右,莎士比亞退休回到亞芬河畔斯特拉福,3年後逝世。有關莎士比亞私人生活的記錄流傳下來很少,關於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都依然是謎。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峰。接下來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被認為屬於英語最佳範例。在他人生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並與其他劇作家合作。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很多作品就以多種版本出版,水準和準確性參差不齊。1623年,他所在劇團兩位同事出版了《第一對開本》,除兩部作品外,目前已經被認可的莎士比亞作品均收錄其中。  

莎士比亞在世時被尊為詩人和劇作家,但直到19世紀他的聲望才達到今日的高度。並在20世紀盛名傳至亞、非、拉丁美洲三大地區,使更多人了解其盛名。浪漫主義時期讚頌莎士比亞的才華,維多利亞時代像英雄一樣地尊敬他,被蕭伯納稱為莎士比亞崇拜。20世紀,他的作品常常被新學術運動改編並重新發現價值。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舊廣受歡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詮釋。

※圖來自網路搜尋,文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奶茶 (彼得) 的頭像
    奶茶 (彼得)

    彼得的痞客國度

    奶茶 (彼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