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篇四大系列要介紹的是「戰國四大名將&三國四大名駒」。

四大系列之「戰國四大名將&三國四大名駒」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期四位著名的將領。

分別是:

秦國的白起;
秦國的王翦;
趙國的廉頗;
趙國的李牧。

1.白起

楚國公族後裔,羋姓,白氏,亦稱公孫起,郿縣(今陝西寶雞眉縣)人。晚唐詩人白居易視其為山西白氏始祖,認為他是楚平王之孫白公勝的後代,而《新唐書》則記載他為百里奚之孫白乙丙的後代。

白起是東周戰國時期的傑出將領和兵法家,與穰侯魏冉交好,為秦昭襄王攻城略地。他善於用兵謀略,功勳卓著。在伊闕、鄢郢、華陽、長平等戰役中,他率秦軍殲滅韓、魏、楚、趙四國軍隊逾百萬,奪取多處要地,為秦國統一奠定基礎。因功被封為武安君。與王翦、廉頗和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司馬遷稱其「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毛澤東則稱「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長平之戰後,白起主張乘勝追擊趙國,應侯范雎嫉其功大,接受韓、趙割地求和,令秦軍退兵。邯鄲之戰時,秦軍在魏、楚聯軍夾擊之下失利,白起認為已失去戰機遂稱病拒絕領軍,觸怒秦王,褫奪其官爵並貶為士卒,最終賜死,白起自刎於杜郵。

一生未嘗敗績,與韓信並稱「韓白」。唐代,白起被列為武廟十哲,與太公姜子牙同祭。宋代,宋太祖因其「坑降」將其移出武廟,後宋徽宗仍將其列入歷代七十二名將,供奉於武廟殿外東廡之首。

因殲敵人數龐大,白起被稱為「殺神」、「人屠」。 志怪小說常將其描繪為反面人物。道教奉其為鬼王,統領陰兵。至元明時期,跨入神將行列。

白起重視戰前和戰中對敵方虛實的判斷與分析。例如在伊闕之戰,他洞察韓魏兩軍互相推諉、無法協同的弱點,從而大獲全勝;邯鄲之戰時,因察覺已失去滅趙的最佳時機,拒絕出戰。

與強敵交鋒時,白起避免正面會戰,採用「先弱後強」的戰術逐步削弱敵軍實力。例如在鄢郢之戰中,他率數萬兵在楚國廣闊領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中,他引誘趙軍進入包圍圈,逐步蠶食。

白起擅於把握戰機,敵軍落敗時追擊擴大戰果,如在伊闕、華陽和長平之戰中連續擴大戰果。

白起戰術靈活,能夠根據地形制定策略。例如,在鄢城之戰中運用水攻,在華陽之戰中實施長途奔襲。他還擅長「攻心為上」,如在鄢郢之戰焚毀楚先王陵墓,長平之戰坑殺趙降卒,重創敵方士氣。

據《宋史•藝文志》記載,白起著有兵書《陣圖》《神妙行軍法》,今已佚。

歷史上,對於白起的評價兩極。

從軍是上來看,白起是一名優秀的將領,他一生攻城七十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無一敗績,使諸侯聞風喪膽。其卓越的軍事被歷朝歷代所稱頌。但他在戰爭中大肆屠殺戰俘,尤其以長平之戰後活埋40萬趙軍將卒最為殘忍。藐視生命、濫殺降俘的行為招致普遍的非議。

2.王翦

也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主要戰績: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和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後,接著率領平楚大軍南下平定百越。其曾孫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領兵攻破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縣),奪取趙漳水流域。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破趙軍,攻佔邯鄲。趙幽繆王獻出地圖投降,趙國滅亡。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王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王大喜,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稱病辭朝,回歸故里。

不久,楚軍故意示弱,且戰且退,保留精銳部隊從後突襲李信,大破秦軍兩營兵力,斬殺秦軍七個都尉,是為秦滅六國期間少有的敗仗之一。秦軍告急之下,秦王親自馳往頻陽,復用王翦,秦王自送霸上,王翦因手握六十萬重兵,出征時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秦王大笑;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連部下也開始擔心會不會太過份,王翦才說出了自己的用意:「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意思是說秦王嬴政生性多疑,如今秦國全國士兵盡交到自己手中,此時唯有向秦王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藉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領兵伐楚,大軍抵達楚國國境之後整整一年堅壁不出,六十萬士兵都囤積起來休養生息,甚至每天比賽投石以作娛樂。楚軍因為兵少而無可奈何,一年後終於按捺不住,正當楚軍在調動之際,王翦就率兵出擊大破楚軍,殺項燕於蘄,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隨後又南征百越,取得勝利。王翦之子王賁,也以戰功著名,燕國即為王翦、王賁兩父子所破。孫王離,鉅鹿之戰中被項羽俘虜。

西漢司馬遷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秦將王翦」。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有:孫臏、田單、趙奢、廉頗、李牧。

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翦。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翦亦位列其中。

3.廉頗

嬴姓,廉氏,名頗,字洪野,晉系金文作𡉣波,籍貫有山西太原、山西運城、山東德州等說。封信平君,戰國末期趙國之將領,曾戰勝齊國、魏國、燕國。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將伐齊,乘濟西之戰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

趙惠文王二十年,秦昭襄王派出使者告知趙惠文王,表示欲與趙王停戰重修舊好,並相約於西河外澠池(今河南澠池縣)會面。趙王畏懼秦國不願赴會,廉頗、藺相如則獻計說:「王上如果不赴會,則是示弱於秦。」於是趙王決定赴會,並命藺相如率精兵五千相隨。廉頗送他們至邊境,與趙王訣別說:「王上此行,直至整個會議完畢,最多不過三十日便可歸國。如果三十日後仍不歸國,則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藉此要脅的希望。」趙王在思考一番後答應,免得趙國被秦國要脅,然後與秦王於澠池會面。藺相如使秦王無法羞辱趙王,立功於澠池之會,拜為上卿。廉頗卻看不起藺相如,認為藺相如只是一個牙尖嘴利的小人,比不上自己的赫赫戰功,藺相如聽說後就避免與廉頗見面,他說廉頗是個名將,自己為了顧及趙國社稷願意迴避廉頗,廉頗得知後頗為愧疚,便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二人言歸於好,成為刎頸之交,傳為美談。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大臣,官至上卿。食采於藺(今山西呂梁市柳林縣孟門鎮),便以封邑為氏,稱藺氏。他與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等三個事件有關。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因慕藺相如之人,故更名「相如」,取字「長卿」。

之後幾年,廉頗攻伐齊國、魏國,皆勝。

趙惠文王二十九年,秦軍攻閼與,趙王先後召問廉頗與樂乘「可救不?」二將皆言「道遠險狹,難救。」趙王又召問趙奢,趙奢對曰:「狹路相逢勇者勝」,於是趙王令趙奢為將,救閼與,結果大破秦軍。

長平之戰前期,廉頗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

趙孝成王十五年,廉頗於鄗代之戰擊退了燕國的入侵,斬殺主帥栗腹,令燕割讓五座城池求和。廉頗獲封為信平君,為假相國,即代理相國,這時前任相國平原君趙勝剛死不久,便由廉頗暫理國政。

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廉頗攻下魏國的繁陽。

同年,趙孝成王去世,引發了繼承者之爭,部分大臣支持由在秦國做人質的世子回國繼位,郭開則支持公子趙偃,最後趙偃勝出,是為趙悼襄王。趙王派樂乘取代廉頗,兵權被奪的廉頗憤而攻打樂乘,隨後流亡魏國大梁,但因不受信任而無所作為。

晚年時,趙師數困於秦,趙王曾想重用廉頗,派使者請其出山,廉頗為顯示自己大有可為,當著使者面吃下一斗米、十斤肉,並披甲跨馬到處奔跑。但是使者已被郭開收買,使者回國後對趙王謊稱廉頗「一飯三遺矢(吃一頓飯的時間內,上了三次廁所)」。趙王遂以為廉頗老而無用,便不復用。

之後楚國暗中派人勸說廉頗,廉頗遂前往楚國為將,但並無功績。廉頗不得志,慨嘆:「我思用趙人。」死於楚國壽春(今安徽壽縣)。

南宋大詞人辛棄疾:「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以抒有志而不被賞識的感慨。唐德宗時將廉頗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廉頗為臨城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4.李牧

名繓,字牧,以字行,戰國後期軍事家,趙國名將。  

李牧駐守代郡、雁門郡期間,率軍大破匈奴。在肥之戰、番吾之戰兩次擊敗秦國,受封武安君,但最終被趙幽繆王殺害。而關於李牧的死因,史料記載也多有不同。李牧死後僅三個月,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被秦軍攻破,趙幽繆王成為階下之囚。

戰國時期,趙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逐漸崛起,時常劫掠趙國邊境地區。李牧奉趙王的命令,長期駐守於代郡、雁門郡,以防備匈奴的襲擾。李牧曾一舉擊破匈奴10萬騎兵。更乘勝攻滅襜襤,擊破東胡,降服林胡,讓匈奴單于落荒而逃。此後十餘年,匈奴再也不敢進犯趙國邊境。

後李牧以國相之職,擔任使者出使秦國,兩國訂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的質子。由於廉頗和樂乘的相繼出奔,使趙國缺乏優秀的軍事將領。前243年,趙悼襄王命李牧率軍攻打燕國,奪取了武遂(今河北省武強縣西北)、方城(今河北省固安縣西南)。

秦王政繼位後,秦國加緊了統一六國的步伐。前234年,秦王政派桓齮攻克趙國的平陽(今河北省磁縣東南)、武城(今河北省磁縣西南),斬首10萬,殺趙將扈輒。次年,桓齮再次率軍從上黨郡翻越太行山,進攻趙國的赤麗、宜安(今河北省石家莊市宜安鎮)。趙幽繆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率軍反擊,大破秦軍於肥(今河北省晉州市西),殺桓齮,李牧因戰功受封武安君。前232年,秦軍再次兵分兩路進攻趙國,一路至太原郡,奪取了狼孟(今山西省陽曲縣東北);主力軍至鄴(今河北省磁縣南),向南番吾(今河北省磁縣境內)進攻,再次被李牧擊破。李牧隨後又成功地抵禦了韓國和魏國的進攻。雖然李牧多次取得勝利,但趙國士兵陣亡數十萬,數戰之後,僅剩首都邯鄲自保。

前231年,趙國代郡發生大地震,自樂徐(今河北省滿城縣西)以西,北至平陰(今山西省陽原縣西),房屋倒塌大半。次年,趙國再次遭遇饑荒。秦國趁趙國連遭天災之機,大舉進攻。前229年,秦國軍隊數十萬兵分三路,一路由王翦率上地秦軍翻越太行山,攻克井陘關,圍攻趙國中部;一路由楊端和率領河內秦軍北上,經臨漳(今河北省臨漳縣)、鄴,進圍趙國首都邯鄲,羌瘣也率軍進攻邯鄲周圍地區;一路由李信率領,經太原郡、雲中郡,進攻趙國的代郡。趙幽繆王派李牧為主將,司馬尚為副將,率軍禦敵。在關係到趙國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卻發生了李牧被殺的事件。

關於李牧的死因,史料記載多有不同。

李牧死後僅三個月,王翦率軍攻破趙國首都邯鄲,趙蔥被殺,趙幽繆王及顏聚被俘。趙公子嘉率領宗族百人逃奔代郡,自立為代王。前222年,秦將王賁趁滅燕國之勢轉而攻代郡,俘虜代王嘉,趙國徹底滅亡。

《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

在千字文中只是將四人並列而已,沒有稱他們為「戰國四大名將」。在整個戰國時期,有許多偉大的名將或軍事家,可千字文受文字不能重複及押韻的限制,只選了戰國後期(約活躍於前3世紀)的四位名將,而戰國前期(約活躍於前5世紀末)的吳起、戰國中期(約活躍於前4世紀中葉)的孫臏、龐涓亦是戰國時期的著名將領,卻因上述原因沒有列入。

另外,「戰國四名將」雖都戰功彪炳,卻沒有軍事著述。

三國四大名駒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四大名駒:踏雪赤兔、的盧、絕影、爪黃飛電,牠們都是三國時期著名人物的坐騎。

1.踏雪赤兔

依正史《三國志•呂布傳》,呂布「有良馬曰赤兔」,當呂布在袁紹的手下時,被託進攻張燕。呂布騎著赤兔良馬衝入敵陣,擊敗了張燕。自從呂布被逮以後,再也沒赤兔馬的消息了。

在《三國演義》中,赤兔是能夠一日千里的罕見寶馬,原屬董卓所有,董卓遣人送予呂布,慫恿呂布在189年殺了其義父丁原投靠董卓,之後呂布在徐州戰敗,為曹操所殺,赤兔馬便為曹操所得。之後曹操進攻取得徐州的劉備,劉備戰敗,劉備手下大將關羽為曹操所擒,曹操為了要使關羽加入,將赤兔馬轉送關羽,並在斬殺顏良和千里走單騎時發揮作用。

後來220年關羽敗走麥城,被潘璋部將馬忠生擒,為呂蒙所殺,赤兔馬被賜予馬忠,遂絕食而死。

2.的盧

的盧,本字是的顱,古代一種白額馬,亦稱為馰、𩥄(音同「巔」)、馰顱或馰顙,又稱戴星馬及的顙。

三國時代劉備所乘的名馬的盧又名榆雁,相傳是匹凶馬。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引伯樂《相馬經》提到:「馬白額入口至齒者,名曰榆雁,一名的盧。奴乘客死,主乘棄市,凶馬也。」

「的顱」意思是白頭。《博雅》雲「的:白也。」《廣韻》雲「顱:頭顱。」  額頭上有白斑的駿馬就是「的顱」。

《三國演義》中,的盧登場於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當時劉備正依附荊州刺史劉表,奉命征討張武、陳孫,劉備於陣上見張武所乘之的盧「極其雄駿」,激賞不已,部將趙雲於是殺張武奪馬。後為劉備所得。

南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之〉中有「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之句。

3.絕影

絕影,東漢末年曹操的座騎,於宛城之戰被張繡的亂箭所殺。

陳壽《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魚豢《魏書》,提及曹操於宛城攻打張繡之時,曾被降而復反的張繡突襲,曹操在逃亡之時就是乘坐著絕影。當時情勢危急,絕影背負著曹操,在亂軍中被流矢射中,傷及頰部及足部,而曹操本人的右臂亦曾中箭。

另外,裴注引郭頒《魏晉世語》稱「(曹)昂不能騎,進馬於公,公故免,而昂遇害。」未知該馬是否指絕影。章回小說《三國演義》的相關情節中,沒有提及絕影之名,只將曹操坐騎稱為「大宛良馬」。

4.爪黃飛電

爪黃飛電,是三國時期著名馬匹,是曹操的座騎。由於氣質高貴,曹操很少騎牠出征。

此外,爪黃飛電亦是三國四大名駒之一,與赤兔、的盧及絕影齊名。

三國時期,尚有其他名駒:白鶴(白鵠、白鴿)、黃耳、紫騂、驚帆、玉追等。

※圖來自網路搜尋,文來自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奶茶 (彼得) 的頭像
    奶茶 (彼得)

    彼得的痞客國度

    奶茶 (彼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