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的國語教【修辭】。最早的修辭一詞出現在《易經》:「修辭立其誠」。是修飾文辭的意思。
最初的修辭和語言一樣,重心都在說話方面;就連「辭」這個字最初也是指言語,而非文字的組合——《說文解字》:「訟辭也。」後來重心才向文辭發展。
辭與詞
「辭」、「詞」于「言詞」為同義詞。古代多稱「辭」,而不稱「詞」;漢代後逐漸以「詞」代「辭」。前者為會意字,後者則是形聲。
兩者還是會有特定的用法:
辭:辭訣、告辭、辭別、辭世、辭職、辭呈、修辭….. 等。
詞:詞句、詞組、詞牌、詞調、詞韻、詞曲、歌詞….. 等。
我其實是猶豫的。
不客氣地說:【修辭學】把它放到小學任何一個年級,都是不適當的。就算在大學國文裡,多數學生也是聽得一頭霧水。它除了文法、句型,還牽涉到詞性。小學階段,多數學生在閱讀文章的數量上,明顯是不夠的。也就是說:他們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去真正明白【修辭】的意涵。
但三年級的國語在月考中就會有【修辭】的題目,逼得學生只能“囫圇吞棗”。
我只提了兩個常用的─譬喻、轉化。
譬喻
又稱「比喻」,凡一個句子中出現譬喻詞藉由外物來描述主體,以凸顯主體的某種特色。
「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喻體,「用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喻依。「用來連接喻體和喻依的詞語(如「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彿」等詞)」叫喻詞(或稱比喻詞)。
明喻
例:(她)真美,(像)朵(玫瑰花)
她─喻體,也就是主詞、主體;像─喻詞,玫瑰花─喻物(外物)。
暗喻(也叫做“隱喻”)
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金柳─喻體,也就是主詞、主體;是─喻詞,新娘─喻依。
略喻
凡將喻詞省略,只有喻體、喻依的譬喻,就叫做「略喻」。
例: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岳陽樓記─范仲淹)
喻體:浮光、靜影
喻依:躍金、沉璧
意思是月光照於洞庭湖 閃爍之金光,如同下沉之璧玉, 其中「浮光」與「靜影」皆指水面之月光。
借喻
凡將喻體、喻詞省略,只剩下喻依的,叫做「借喻」。借喻既沒有喻詞,喻體亦不出現,直接用喻依來取代喻體;因此借喻必須使用適宜,使讀者能夠透過作者的描述,理解喻體是甚麼,否則讀者就很易摸不著頭緒。
例:不能讓這些充滿暴力和色情的漫畫毒害我們的幼苗
這裡的幼苗,指的就是幼童。
明喻、暗喻、略喻、借喻,這四種是比較常見譬喻類型。
轉化
主要是擬人法,將ㄧ切不是人的事物當作人來看,有人的思想、情感、語言、動作。
例:狐假虎威、鷸蚌相爭、太陽跟月亮吵了起來
有擬人法,當然也就有擬物法。把人當作其他動物、植物,甚至無生物來描述。
例: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長恨歌─白居易)
還有一種,叫做「以虛擬實」。把抽象事物或觀念,化為具體的形象。
例: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匆匆─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