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了一篇文章,是關於國樂和管絃樂團的差異。這讓我想起在高中時期,也曾看過學校的國樂社出現低音大提琴和定音鼓。那時候,我就很懷疑這些樂器在國樂中是扮演怎麼樣的角色?!

老實說,國樂團和管絃樂團光是在樂曲上的編制,就會出現許多問題。如果硬是要「濫竽充數」的話,只怕會變成笑柄。

可能有些人認為要將國樂和管絃樂的樂曲互做改編,是件很容易的事。於是,就出現了「交響樂版」的「龍騰虎躍」。

這兩種編制最大的差異應該是在音域上。也就是說,在做改編時會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音域上的差異。在吹管組的音域上,國樂器就比西洋樂器高了八度,特別是在學校性質的社團 (只有笛、高音的笙和嗩吶的國樂團) ,這樣的差異會更明顯。其「平均值」會高達近 12 度。

即使音域上吻合,也還有音色上的差異。就這兩點,便足夠讓編曲者傷透腦筋了。

再來就是「音量和數量」,以及「樂器性能」的問題。我們先來假想一個狀況:用交響樂團中的長笛來代替國樂團中的中國笛,會是什麼演奏效果?很簡單!長笛的主旋律會被其他伴奏蓋過去。

以整體的音響效果來說,管絃樂團是呈現「金字塔」型的結構;而國樂團剛好相反,它是呈現「倒金字塔」。國樂團所呈現的音色極為豐富,在特殊的裝飾音技巧上,是管絃樂團無法比擬的;但在整個和聲的效果上就不如管絃樂團。

文章中有個笑話,我覺得很有意思,在最後提供給大家:有位西樂的指揮家,應邀前來指揮某國樂團。一般管絃樂團都是用雙簧管調音,所以他一上台,就直接叫嗩吶給了一個 A ,讓樂團來調音。結果,所有的團員都笑翻了。嗩吶是個很難控制音準的樂器,這位指揮家可能是以為它和雙簧管的樣子差不多,所以才會這樣做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奶茶 (彼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