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之前有提到指揮的音感是很重要的,那麼這篇就再來談談這方面的事。

首先,我想先問一下:對指揮而言,什麼是音樂演出最重要的因素呢?旋律、音符、節拍、表情記號‧‧‧還是想著哪一部的聲音應該出現?哪個地方該強該弱?有無需要背譜?

我個人覺得這些都重要。但是很多個人的詮釋和技術上的問題,可以用下面的方法來解決:

1‧決定要練習的曲目後,指揮回家讀譜,把各段落的結構和可能的處理方式先想好。

2‧告訴團員你要什麼樣的效果,那一段的音樂應該怎麼做;團員從練習經驗中告訴指揮他們的看法(),然後指揮再斟酌。一般狀況下,這個程序是一直重覆的,直到指揮和團員對音樂有了共識為止。

註:這裏的「看法」,除了團員對詮釋的意見外,也包括團員對技術上的見解。團員可能會覺得某些指揮的要求有技術上的困難, 因此必須和指揮加以溝通。

3‧正式演奏時,指揮要能夠利用有效的肢體語言和團員溝通,將之前建立的共識有效的發揮出來,同時他還要有能力處理某些突發狀況,或是把一些即興的音樂想法表現出來。

所以,指揮的作用絕對不是只有打拍子,或是說在舞台上而已。他的魅力是無窮的。

再來說到音感的問題。有人問我,指揮的音感很重要嗎?其實不然。可是它算是必備的要件之一。應該這麼說:指揮有沒有絕對音感其實不是那麼重要,主要在於他的和聲聽覺和音樂結構織體(texture) 的聽力。指揮在演出時要能夠及時發現問題的來源,看看是哪一個聲部或個人出了問題,然後在不影響整體演出的原則下儘可能的修正或是掩飾。這時所謂的絕對音感就不是很重要了,因為問題往往不只是音準,而是在速度、音色和平衡等更多的面向上。

真正說起來,團員的音準問題不應該是由指揮負責,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指揮只是當個調配者,使整體的演出更完美。一個音怎麼樣都調不準的團員,也要好好檢討了。

所謂的絕對音感其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簡單,不單是聽出音高或調性就可以了。如果只是要音高的聽覺的話,其實很容易訓練出來。同一個調性的音樂彈多了、聽多了,音高的感覺自然就會有,但那不是絕對音感,只是一種音高的記憶而已。

音準不準,靠剛剛提過的音高記憶、和聲聽覺與相對音感也就可以了。如果指揮連相對音感都沒有的話,那就會比較辛苦了。當一個和聲織體出錯時,一般耳力較好的人就可以聽出,指揮還必須立刻查覺這個錯誤是發生在什麼地方,然後馬上採取策略。不過,音不準往往只是突發事件,但聲部的平衡維持遠比音準來的重要。音都吹準了,但是整體亂成一團,或是聲部間的關係發生錯誤,對演出的影響更為嚴重。

這兩者的關係是不能畫上等號的。我的認定是:好的指揮一定具備某種程度以上的音感;而音感好的人不見得能成為好指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奶茶 (彼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